發改委原司長年勇:核心技術源自三個不同層次的研究 全球速看
    2023-05-30 21:04:11 來源: 經濟觀察報

    近年來,中國的汽車產業逐漸向電動、智能、網聯的新方向發展。智能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不斷增長,對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為此,2023年5月28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發展論壇在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昌輝工業園舉行。本次論壇以“汽車產業基礎再造”為主題,由中國制造強國論壇組委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主辦,全國工商聯高端裝備制造與儀器儀表委員會協辦,中制智庫與昌輝汽車電器(黃山)股份公司共同承辦。論壇邀請了來自汽車制造、智能科技、金融投資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政府官員,共同探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創新發展。

    會議中,國家發改委產業司原司長 年勇 發表主題演講,以下是現場發言內容:


    (資料圖片)

    智能汽車是個很大的話題,從政策到技術到管理,方方面面,內容很多,很龐雜,有很多話題我們還可以在別的場合再講再談,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智能汽車核心技術,主題詞是“核心技術”。

    智能汽車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2020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11個部門,聯合編制發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提出發展智能汽車六大任務,涉及到環境感知、行為抉擇、運動控制等眾多的技術領域,可以這么說,智能汽車是當今世界技術密集程度最高的一個產品。搞智能汽車的都知道,智能汽車作為各類新技術最佳應用平臺,綜合運用了傳感技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一系列核心技術,所以我今天想就核心技術談一點認識。

    智能汽車產業能不能建成,涉及到這些核心技術能不能掌握,這里有兩個問題必須要回答:

    1.核心技術從哪來?

    2.獲取路徑怎么選?

    一、核心技術從哪來

    簡單說,要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三類研究當中來,現在核心技術是立體架構,這三類研究是這個架構的三大支柱?;A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是三個不同層次的研究。

    第一個層次,基礎研究?;A研究目的是科學發現,它是對新知識、新理論、新原理的探索,從而獲得突破性科學發現,即原始創新,通俗的說法叫從0到1的研究。基礎研究通常都由大學承擔,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為什么基礎研究由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來承擔?突破性科學發展,也就是原始創新,這些思想都出自一流的學者,頂尖的、一流的學者往往聚集在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我們都清楚,原始創新的這些思想、成果,來源于科學家的自由探索,其動力就是來源于科學家的好奇心,而大學正是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和滿足科學家好奇心的最佳場所。從歷史上三次工業革命實際發展進程來看,引發這三次工業革命的原創性思想、突破性科學成果,都來源于研究型大學。

    怎樣才能成為一流的大學?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制度保障,二是財力保障。制度保障是治校制度,治校制度是必要條件,能夠營造出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和滿足科學家好奇心的學術氛圍。財力保障就是要有錢,基礎研究的研究力度和能力水平有緊密的內在邏輯關聯。從一定意義上講,基礎研究是富國行為,是富裕國家玩的,有研究表明,只有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你才有能力和條件打牢基礎研究。發達國家指人均GDP在3萬美金以上,才稱其為發達國家,去年美國是76000美元,只有當國家、社會、企業富裕了,有錢了,才能夠給大學提供大量的錢,校友大量捐錢給學校,國家才有很多錢撥給學校搞基礎研究。大學有了錢,有足夠的資金,才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聘請到最精英的教授,才可以在全球招到最精英的學生。比如哈佛大學,他很有錢,目前光捐贈資金這一項,他兜里就揣了500億美金,沒處花,去年全年收入58億美金,兜里還有500億美金的現金,教授年薪高,學生各種資助多。雄厚的實力,使他打下了基礎研究的堅實基礎。他的成果是原創。截止到2020年末,光哈佛大學一個學校,獲得諾貝爾獎人數161個。這種成果不僅令絕大多數大學望塵莫及,而且令大多數的國家望塵莫及。

    第二個層次,應用研究。應用研究目的是把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產業特定的技術,它是為獲得這個產業的技術基礎做的研究?;A研究是0到1,從無到有,應用研究是從1到10,是放大的,這種研究通常由產業、行業研究機構來承擔。

    第三個層次,開發研究。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生產實踐,是為生產產品而進行的研究,通過開發研究形成技術發明,獲得核心技術,創造出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直接推動產業技術進步,通俗說法叫從十到百的研究。開發研究主要由企業承擔。

    以上是對三個研究的簡要描述,這里有個概念問題,把科學和技術混為一談。科學的任務是通過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揭示自然的本質和內在規律,目的在于認識自然,科學上的突破叫做發現;而技術的任務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滿足我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目的在于改造自然,技術上的突破叫做發明,這是兩個概念。不說科學技術創新,說技術創新,這是不不嚴謹的??茖W叫發現,技術叫發明,技術可以創新,科學不好創新。評價標準也不一樣,對科學的評價是創造性、真理性,能不能能產生原始創新;對技術的評價是實用性、可行性,能不能創造價值。前面講的三類研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基礎研究這部分稱其為科學,后頭的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應該成其為技術,這是科學和技術的區別。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美國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美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在商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1956年,美國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人工智能學科正式成立,至今60多年,這60年里美國人工智能一直居于全球領先地位,為什么?因為他三類研究搞得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得益于他發達的教育體系,200多年時間,美國孕育出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等一批在人工智能領域里頭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學科,培養了大批精英人才,所以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能力很大,原創成果很多。第二方面得益于他完備的產業體系,健全的市場機制,良好的生態,造就了眾多龍頭企業,如谷歌、IBM、亞馬遜等,他們在開發研究上始終走在世界前列。人工智能三大基礎技術,叫數據、算力、算法,美國在這三個領域的研究非常強大。

    人工智能最近十多年之所以得到飛速的發展,除了數據積累多、量大,核心是算力和算法這些年來取得了重大突破,從世界范圍看,提供算力的智能芯片幾乎全部都是由英偉達、英特爾、IBM、谷歌、蘋果這樣的美國企業研發;提供算法的技術框架,基本上是美國的教材。美國的三類研究強大,是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強大的根本原因。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就了解到了,核心技術產值是有規律的,不要動輒說我掌握了核心技術,很難的。任何創新,任何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都是在基礎研究經過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鋪墊才會產生。這個邏輯關系是,基礎研究獲得原始創新成果,開發研究、應用研究把它變成技術發明,獲得核心技術,最后把核心技術應用在生產里頭,才創造出剛才推動產業的產業化。

    剛才我說有兩個問題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是核心技術從哪兒來,就是從這兒。

    二、獲取路徑怎么選

    先搞基礎研究,有應用研究,再開發研究,獲得技術發明,獲得核心技術,這是邏輯規律。從這里我們獲得兩點啟示,第一點啟示是突破性科學發現,原始創新的成果,它的產生是基于強大的技術研究能力,涉及到基本國情、發展階段等一系列的重要因素,這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從根本上講,基礎研究能力是否強大,取決于教育的改革發展是不是取得成功,換句話說,就是取決于我們能不能建立起與創造性思維相適應的教育體系,能不能創建出一批世界一流大學,能不能培養出大批的精英人才。原始創新的問題,基礎研究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條路還很漫長,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確實應當逐步地開展起來,并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逐步加大支持力度,這是沒有問題的。目前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去年人均GDP不到13000美元,處在世界平均水平,所以在基礎研究領域我們必須尊重規律,量力而行,無論是國家層面,地方層面,還是企業層面,如果脫離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忽視基礎研究所需要的前提,不顧自身能力,過度投入,結果肯定是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

    第二個啟示,通過加強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來獲得核心技術,推動技術進步,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條有效路徑。由于中國的工業化起步晚、底子薄,制造業基礎比較薄弱,所以我們的產業技術水平跟發達國家差距比較大。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們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基礎研究,但是我們通過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三類研究經驗,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并推動這些技術的消化吸收,通過加強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來形成我們的技術發明,來獲取核心技術,這是我們走過的路,這是我們改革開放以來探索出的一條獲得核心技術、推動技術進步的有效路徑,這條路徑充分發揮著我國比較優勢,符合我們的國情和發展階段,實踐證明它是正確的、有效的。所以毫無疑問,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應當沿著這個路繼續前進。

    關鍵詞:
    責任編輯: 梅長蘇